在中國資本市場的浪潮中,貝因美(股票代碼:002570)的保殼戰不僅是一場企業生存的生死較量,更折射出食品行業在IPO與資本運作中的復雜挑戰。從嬰配粉領域的佼佼者到深陷退市危機,貝因美的故事值得深思。
一、輝煌起點:IPO光環下的行業先鋒
2011年,貝因美在深交所成功上市,成為國內嬰幼兒配方奶粉的領軍企業。憑借‘專為中國寶寶研制’的品牌定位,其IPO募集資金超18億元,市值一度突破200億元。彼時,三聚氰胺事件后的行業洗牌讓貝因美搶占先機,渠道擴張與產品創新助力其穩居市場前三。
二、危機驟現:多重壓力下的經營困局
自2016年起,貝因美業績急劇下滑。外部環境上,奶粉注冊制新政、跨境購沖擊及行業價格戰擠壓利潤;內部管理中,渠道混亂、高管變動頻繁等問題疊加。2018年,公司巨虧超10億元,股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(*ST),保殼戰正式拉開序幕。
三、保殼博弈:資本運作與戰略自救
為保住上市地位,貝因美展開多輪自救:
- 資產處置:出售旗下房產、子公司股權回血,如2019年轉讓‘豆逗工廠’獲凈收益約4500萬元。
- 政府補助:依托地方政策支持,累計獲得超億元補助填補利潤。
- 戰略轉型:切入母嬰生態圈,推出有機奶粉、營養品等新品,但收效緩慢。
關鍵轉折出現在2020年,通過引入國資背景的寧波信達新供應基金等戰投,并完成非公開發行募資12億元,最終在2021年摘帽脫險。
四、行業鏡鑒:食品股份的資本化之路
貝因美的經歷揭示了食品企業IPO后的生存法則:
- 產品力是根基:過度依賴營銷而忽視研發與品質,難以抵御行業波動。
- 資本雙刃劍:上市融資能加速擴張,但業績對賭、股東壓力也可能導致短視決策。
- 政策風險不容忽視:食品行業高度監管,標準變化可能顛覆競爭格局。
五、未來展望:重構價值之路
如今,貝因美雖暫離退市邊緣,但仍面臨人口出生率下降、外資品牌圍剿等挑戰。其出路在于深耕細分市場(如特殊醫學用途配方奶粉),并通過數字化渠道與供應鏈優化降本增效。對于整個食品板塊,資本市場更應關注企業的可持續盈利能力與社會責任履行,而非短期題材炒作。
貝因美的保殼戰警示我們:IPO不是終點,而是新征程的起點。在資本與實業的平衡中,唯有堅守初心、順勢而為,方能穿越周期,行穩致遠。